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黨中央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千秋大計和構建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國土空間支撐體系的區域重大戰略。建設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標桿、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驗區、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既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的戰略定位,也是在區域協調發展中保持重要生態系統完整性、資源配置合理性、文化保護傳承弘揚關聯性的重要實踐。
鄭(州)洛(陽)西(安)高質量發展合作帶地跨中西兩大板塊和豫、陜、晉三省,覆蓋鄭州、西安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及多個城市群、都市圈,對《綱要》確定的“一軸兩區五極”發展動力格局和東西互濟多向并進開放新格局發揮關鍵支撐作用。區域內具有鮮明地域文化特點和農耕文化特色的古都、古城、古跡等人文資源富集,傳統文化根基深厚,是建設各民族同根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空間載體。
新時代,統一戰線更要堅持發揚聯誼交友、壯大共同奮斗力量的光榮傳統,善于圍繞中央決策部署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補齊工作中的短板弱項。圍繞發揮統一戰線以大團結大聯合凝聚人心和力量的法寶作用,以創新豫陜晉三省人文交流合作機制為突破口,拿出新思路、新舉措,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推動依托豐厚歷史文化資源講透講活豫陜晉合作故事,通過強化區域內共有歷史文化記憶、共享文明交流互鑒成果,用共同經濟利益關系和良好社會情感基礎“兩手抓”推動打破行政性壟斷,消除區域市場壁壘,有助于為加強黃河流域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建立健全區域間開放合作機制提供強大輿論支持和良好社會環境。
用增進文化共識引領區域間開放合作,推動形成大河文明與國家治理研究學術共同體
建議由豫陜晉三省統戰部、宣傳部牽頭,由三省社科院社科聯具體承辦,黃河流域各省區省級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參與,以國家機關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黨外知識分子為重點,吸收國外相關學術團體、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在打造大河文明與國家治理高端論壇、推動大河文明研究的社科規劃和普及工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合作。共同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域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理論成果和決策咨詢報告,共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河文明研究品牌。
積極支持打造中華文明重要地標,促進攜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及其拓展項目
以各級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與參事室、文史研究館為平臺,廣大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在建設黃河文化遺產廊道、申報黃河世界文化遺產和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拓展項目中可以發揮巨大作用。豫陜晉三省山水相連,人文相親,同處黃河的中下游流域,同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經貿往來和文化聯系極其密切,擁有西安、洛陽、開封、大同等著名古都,是實施黃河流域“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加強黃河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弘揚、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重點地區。大運河文化遺產項目在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各界對隋唐大運河承接南北、匯通東西的特殊歷史地位了解還不多,尤其通濟渠向西通過三門峽與陜西漕渠(廣通渠)聯通,構成今日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的歷史淵源,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按照世界遺產大會的要求,線性文化遺產項目可以進行拓展。作為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陜西的隋唐漕渠漕運與三門峽棧道、開封大相國寺、鐵塔等大運河文化遺存都有機會參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拓展項目。
挖掘梳理中國經濟治理傳統資源,推動共同開展跨區域的“西商”商幫商路研究
西商是明清時期對陜晉商人的統稱。為闡明鄭洛西高質量發展合作帶互惠共贏和黃河流域要素市場一體化建設的人文基礎,可以由豫陜晉三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委員會與工商聯牽頭成立跨省的“西商”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組,通過編制年度工作計劃,組織專題調研、出版文史資料專題選編、提交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與有關研究機構、專家共同推動研究、傳播“西商”的歷史貢獻、經營理念、組織模式、商路范圍,促進廓清豫陜晉三省在東引西進中合作發揮腹地支撐作用的歷史淵源。
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協力打造各民族同根共有精神家園
黃河文化具有包容開放的天然屬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找到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的重要人文資源。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中,要多說各民族各地區交融互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與未來,少講哪里最早、誰是主根、始源何在這樣容易引發巨大爭議的話題?梢詤f調有關部門和民主黨派、社會團體從多領域、多層次發力,結合社會科學普及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分步推動省會城市之間、省際毗鄰區相關城市之間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和群眾文化場館區域聯動共享,逐步實現城市閱讀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務一網通、公共文化聯展一站通、公共文化培訓一體化。陜西境內現有居民中約有900萬祖籍在河南,陜西、山西兩省許多地市都有移民聚居的“河南村”分布?梢耘臄z反映河南移民沿黃河遷移陜西、山西的專題片、紀錄片,由專家學者結合相關文物、歷史文獻及影像資料,從大歷史的角度講述河南向外省大規模移民的始末由來、興衰起伏。要鼓勵支持民主黨派和商會、行業協會、學會、博物館等機構和個人積極參與跨區域人文交流,組織社會資源對佛教經絲綢之路東傳的歷史,黃河三門峽漕運與棧道歷史,隴海鐵路與焦枝鐵路、同蒲鐵路修建歷史,張鈁研究,1942年河南大饑荒引發向西北移民潮,千唐志齋與西安碑林中的精品名作研究,河南輸出西北各省的糧食貿易等主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廣泛文獻挖掘、實物征集和活態演繹。
(作者系民革河南省委會高端智庫專家,河南大學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河南大學文化產業管理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