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浪潮深刻影響了近代中國的發展前途和方向,位于黃海之濱的江蘇省鹽城縣雖然遠離革命風暴中心,但也無法自外于社會變革的時代潮流。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鹽城的歷史特點
回顧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鹽城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可以看到鮮明的時代印記,亦能發現顯著的區域特點。
(一)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鹽城的發展進程緩慢。當第一次國共合作在國民革命的策源地廣東正式形成之時,江蘇全省還處在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在中共江浙區執行委員會(負責中共在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領導工作)和部分國民黨人士的共同努力推動下,1925年8月,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在上海成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在江蘇形成。到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召開前夕,江蘇全省已經成立了13個國民黨縣、市黨部,還有14個縣成立了區黨部或區分部。此時,鹽城縣還沒有國民黨組織的活動,時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黨員侯紹裘指派上海法政大學的鹽城籍學生仇一民回鄉,負責籌建國民黨的組織。仇一民回到鹽城后積極奔走,宣傳三民主義,發展國民黨黨員。鹽城縣西南鄉大岡小學教師吳廣文經仇一民發展加入國民黨以后,利用其父吳兆山在鹽城縣警備隊任職中隊長的社會關系和影響力,先后發展了100多名進步青年加入國民黨,并受仇一民的委托,在大岡鎮以“青年協進會”的名義,成立了國民黨鹽城縣第一區分部,進行公開活動。到1926年5月,國民黨在江蘇省已有縣、市黨部27個,而鹽城縣直到國共合作破裂也未成立國民黨的縣級黨部。
(二)鹽城的第一次國共合作由中國共產黨人完全主導。中國共產黨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的中堅力量,然而,國民黨右派早在國共合作的醞釀階段就開始反對與共產黨合作,在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又加緊行動,破壞國共合作。在國民黨江蘇省黨部所在地的上海,和江蘇省內的南京、無錫等地,就曾多次發生國民黨右派挑起事端、制造分裂、破壞國共合作的事件。而在鹽城,情況有所不同,第一次國共合作自始至終都由中國共產黨人完全主導,國民革命的統一戰線內部也不存在復雜的斗爭。此前,鹽城曾在辛亥革命后成立了國民黨支部,由地方士紳宋澤夫任部長,“二次革命”爆發以后,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宋澤夫也遭到地方當局通緝,一度避居外地,后來回鄉后致力于地方教育事業,未再與國民黨有組織聯系。由于第一次國共合作以前國民黨在鹽城缺乏組織基礎,奉派到鹽城籌建國民黨組織的仇一民又是共產黨員,在他的影響下,在鹽城新加入國民黨的幾位骨干成員吳廣文、梁開甲、樂葆生、鄒漸余等也都加入了共產黨,并成立了鹽城縣第一個中共黨支部,以仇一民為首的共產黨人,成為了國民革命運動在鹽城的領導力量。
(三)第一次國共合作直接影響了北伐戰爭后鹽城地方革命進程的發展。國共合作破裂后,鹽城的共產黨人仇一民等繼續用國民黨的名義組織了歡迎北伐軍運動。1928年中共鹽城縣委成立后,一批經過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洗禮的共產黨人,成為中共在鹽城領導開展革命運動的骨干力量,他們對外以國民黨黨員的身份公開活動,并善于利用國民黨內部的派系矛盾,掩護地下革命工作。仇一民犧牲以后,吳廣文、梁開甲等共產黨人繼續利用在國民黨內的公開身份,趁國民黨江蘇省黨部忙于爭權奪利、一度無暇“清黨”之際,通過國民黨鹽城縣黨部組織開展“廢約運動”大游行、破除迷信毀神像等群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地方革命形勢的發展。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鹽城的經驗啟示
在國民革命的洪流中,鹽城只是大革命中的“小單元”,但我們依然可以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在鹽城的這一段“微觀歷史”中,得到一些重要的經驗與啟示。
(一)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真正繼承者。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后,在鹽城籍國民黨黨員中,只有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學校的夏燧城回鄉活動。夏燧城在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創辦了私立中山公學,作為國民黨在鹽城活動的基地,以辦學為掩護,宣傳三民主義,但旋即遭到鹽城教育界守舊勢力的反對和排擠,一年多后,中山公學即被孫傳芳的“五省聯軍總司令部”下令查封。這樣,在經濟落后、思想保守的鹽城真正打開局面,領導和開展國民革命運動的任務,也就歷史地落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肩上。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人很好地完成了這一艱巨、復雜的任務。被譽為“鹽阜革命先驅者”的共產黨人仇一民,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軍閥統治下的鹽城開創了國民革命的新局面,使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在鹽城真正得到廣泛的傳播。
(二)共同的政治基礎決定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必然走向合作。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是國共兩黨實現第一次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民國初年擔任過國民黨鹽城支部部長的宋澤夫,在“二次革命”以后就未再參加國民黨的組織活動,但他一直關注著孫中山領導的革命事業的發展。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后,宋澤夫對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寄予很大期望,孫中山先生逝世后,他撰寫了挽聯:“漁父(即宋教仁)在天,忽逢知己;列寧死后,幾見斯人?”表達了對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的真誠信仰和擁護國共合作的鮮明立場。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后,宋澤夫認清了南京國民黨政權的本質,與國民黨統治集團劃清了界限,到了抗日戰爭期間,新四軍到達鹽城,宋澤夫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參加了抗日根據地的民主政權,在中共的領導下為抗戰救國事業獻計出力,被譽為“蘇北的魯迅”。從宋澤夫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民主派走向合作的歷史邏輯和歷史必然。
(三)統一戰線事關人心向背、力量對比,統戰工作的本質要求是大團結大聯合!八摹ひ欢伦儭焙,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走向破裂,當時在鹽城領導國民革命運動的共產黨人面臨著極其復雜的局面:一方面,在南京“四·一〇事變”中,中共在江蘇省的領導機關遭到嚴重破壞,國共合作的國民黨江蘇省黨部也告解體,國民黨右派在其控制的蘇南各地已經開始大規!扒妩h”,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另一方面,鹽城尚在北洋軍閥的控制之下,孫傳芳、張宗昌所部直魯聯軍在滬寧地區潰敗以后,開始陸續北撤過境鹽城,軍閥部隊的勒索盤剝令鹽城民眾苦不堪言,連當地士紳階層也不堪其擾。在這樣的情況下,是要立即與南京國民黨政權劃清界限、組織工農暴動反擊國民黨右派的進攻,還是要繼續舉起國民革命的旗幟、團結廣大民眾反抗軍閥統治,對鹽城的共產黨人來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選擇。最終,鹽城的共產黨人堅持從統一戰線的大局出發,利用尚在掌握之中的國民黨地方組織,廣泛發動群眾,在全縣城鄉各地張貼標語傳單,策反軍閥部隊,并在北伐軍到達后組織歡迎活動。通過開展反對軍閥部隊過境和歡迎北伐軍的運動,鹽城的共產黨人順應了主流民意訴求,團結教育了廣大民眾,并為中共活動轉入地下以后繼續利用國民革命和三民主義的旗幟開展革命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民革是與原中國國民黨有歷史淵源的民主黨派,第一次國共合作正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團結合作的歷史原點和邏輯起點,國共兩黨的革命先輩們在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旗幟下真誠合作、共同奮斗的光輝歷程,可以為民革堅守合作初心、加強自身建設提供豐富的“案例庫”和“參照系”。(作者為民革鹽城支部黨員、鹽城師范學院鹽城地域文化與社會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