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杭州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會同多部門組織開展的2022年第二季度“杭州好人”選樹結果出爐,浙江民革黨員、杭州市余杭區農業生態與植物保護服務站農技推廣研究員汪愛娟入選。
扎根沃土
對于60年代末出生在余杭黃湖的汪愛娟來說,成長,就是一次次的春播和秋收。在一茬茬作物的收獲間,她度過了自己的年少時期。在農村成長的經歷,讓她深深體會到農事的艱辛,當時的她并不知道,她的職業生涯是圍繞著這片給予她生命能量的沃土展開的。
1986年從杭州農業學校農學專業畢業后,她被分配到余杭區農業局良渚測報站工作。當時測報病蟲害采用的是毒瓶誘蟲法,每天傍晚天黑之前要將毒瓶放到田間,次日早上再收回。身為農家孩子,雖是初次接觸農作物病蟲測報,汪愛娟并沒有被這些體力、毅力上的考驗嚇退,她積極請教前輩和同事,并默默立下初心——要為農民兄弟們保護好莊嫁,將“誓與蟲害作斗爭”為己任。
從19歲初入職場,到如今人到中年,她一步步從技術員、助理農藝師、農藝師、高級農藝師,做到如今的推廣研究員。她工作的這些年,踐行著“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的老話,通過勤做筆記勤總結,逐步掌握了農作物病蟲害的多種測報方法。
田園衛士
平時,汪愛娟經常會接到各地農藥經銷商、種植大戶以及農技人員的咨詢電話。她平均每年到現場提供技術指導的次數達100次以上,為農民兄弟的作物醫好了許多“疑難雜癥”。老百姓給予她很高的評價,稱她是“田園衛士”。
那一年,余杭超山一位農戶有近5畝水稻的葉子被疑似螺螄的害蟲吃掉了。這位農戶心急火燎地跑到當地的農藥經銷店去咨詢,但經銷店老板也沒見過這個,就將樣本帶到植保站。汪愛娟拿到樣本后仔細研判,當即開了“處方”,為農戶挽回了損失。
作為一名植保專家,汪愛娟非常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調查與分析相結合、摸索與請教相結合。為解決植保技術“最后一公里”問題,在她的全面主持下,區植?傉居2007年在瓶窯鎮試點植保統防統治工作,試點成功后,在全區加以推廣。她提出并實施的“良藥推廣補助”政策,為兄弟縣市相關部門提供了決策參考。
傾囊相授
在這些年的植保工作中,汪愛娟不斷引進和摸索防治病蟲害的新方法、新技術、新模式。結合工作實踐,其先后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主編或參編書籍9部;獲得實用新型專利4個;制定省、市、區級標準4個;獲得部、省、市、區科研成果獎17項次。其主持的《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示范與推廣》項目獲得2014年度浙江省農業豐收一等獎,她成為余杭區首個獲此殊榮的項目主持人。
作為區技能帶頭人,汪愛娟積極發揮技術幫帶作用,每年由她主講或主持的植保技術培訓近10期,年均培訓人數近千人次。在擔任省級農業勞模創新工作室負責人后,汪愛娟正在更大的平臺上參與植保技能的傳授。
每次授課,為了提高授課質量,她犧牲休息時間認真準備課件,用文字、照片、視頻相結合的方法為農民和技術人員講解。她不僅將自己多年的植保工作經驗和技術傳授給生態植保站的年輕同志,還主動幫帶鎮街農技人員和植保合作社人員。
真情履職
汪愛娟是浙江民革黨員,也是杭州市人大代表和余杭區政協委員。早幾年,她把參政議政的重點放在農業方面,每年提交涉農提案3個以上。這幾年,她跳出熟悉的領域,提交的建議提案涉及城市建設、共同富裕等多個方面。2021年,她提交的《關于在“在‘三個全域’背景下打造‘全域旅游’,高水平實現共同富!钡慕ㄗh》獲評區政協年度優秀提案。今年的市人大十四屆一次會議上,她提交了《關于杭州“房屋產權互換”同城通辦的建議》。
汪愛娟也是民革浙江省委會三農服務團副團長兼秘書長,她積極參與服務團赴德清、永康、淳安、余杭等地開展優種發放、技能培訓、農技宣傳等社會服務活動,進行面對面指導幫扶。
“我得到的這些榮譽和政治身份,讓我感到身上的責任很重。這些責任,也化為了工作和履職中的鞭策動力!蓖魫劬暾f。